前言:锦牛网
2025年5月7日凌晨1时05分,印度军方启动了名为“辛杜尔”的军事行动,迅速对巴基斯坦及巴控克什米尔地区发起袭击。此番冲突不仅涉及空战,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炮兵力量也展开了剧烈的炮击。印度陆军第16军下属的多个炮兵阵地使用了FH-77B型155毫米牵引式榴弹炮和K9型155毫米自行榴弹炮,猛烈轰击了巴基斯坦位于蓬奇、拉朱里等地的12个前沿哨所。巴基斯坦第10军则动用了M198型155毫米牵引式榴弹炮和中国制造的SH-15型155毫米卡车炮进行还击。双方的炮火交锋,结果如何呢?
一:第一次印巴炮兵交手
1947年印巴分治后,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军队分别继承了英国殖民时期的军事体系,其中印度陆军按二比一比例获得了33万人的军队。印度陆军沿袭英军的编制,设有步兵师、装甲师和炮兵旅。每个炮兵旅下辖4至5个炮兵团,其中包括中型、野战和轻型炮兵团,共装备了1400余门火炮。印度的火炮装备中,英制BL 5.5英寸榴弹炮和美制M1A1型155毫米榴弹炮是主力。尤其是M1A1型,最初是美国根据《租借法案》援助给中国的,在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后,这些火炮流入印度。
展开剩余82%这些火炮曾在第一次印巴战争和1962年边境战争中参与战斗,但由于威力较小、射程较短,迅速被解放军的仿苏制火炮所压制。1964年,印度政府启动了五年扩军计划,决定加大对火炮的投入。由于与邻国的冲突大多发生在高原山区,适合山区作战的火炮成为重点。从1965年到1972年,印度陆军从苏联进口了大量的130毫米、122毫米、100毫米等多型火炮,在1965年和1972年的印巴战争中表现出色。尤其是在1965年9月,印军使用苏制BS-3加农炮成功击毁了巴军大量坦克,展现了印度火炮的强大打击力。
到了1977年,印度陆军炮兵力量进一步扩充,拥有了50多个野战炮兵团和2750多门火炮。印度开始逐步淘汰二战时期的火炮,转而采购了现代化的瑞典博福斯FH77B式155毫米牵引榴弹炮。这款榴弹炮因其高射速和精密的液压系统而被誉为“神炮”。然而,尽管该炮性能出色,但因成本高昂和技术瓶颈,印度购买数量有限,仅有410门。
二:第二次印巴炮兵交手
1999年夏季,巴基斯坦游击队占领了印控克什米尔的卡吉尔镇,俯瞰着斯利那加-列城公路的图图岭。印度为此派遣了3万名兵力,但由于山地作战困难重重,印军步兵遭遇了巴基斯坦游击队的激烈反击。在这场战斗中,巴基斯坦陆军配置了59-1式130毫米加农炮,帮助游击队打击印度军队。这款火炮的射速和杀伤力较印军使用的M46式130毫米加农炮更为出色,成为印军进攻的主要障碍。
面对这一局面,印度空军决定动用其先进的FH-77B榴弹炮进行反击。100门FH-77B火炮通过运输机运抵拉达克,并由卡车牵引沿着险峻的盘山公路转移到前线。然而,由于地形险峻,许多火炮在转移途中跌入山谷,导致不少火炮损失。尽管如此,印度炮兵依然坚韧地在6月7日完成了阵地布置并开始试射。通过对目标的精确瞄准,印军成功摧毁了巴基斯坦游击队的部分防线锦牛网,并迫使其撤退。
三:第三次印巴炮兵交手前夜
卡吉尔战役中,巴基斯坦的炮兵装备普遍落后,特别是M198型155毫米牵引榴弹炮、M114型155毫米牵引榴弹炮等火炮,与印军先进的火炮装备相比,显得不堪一击。为此,巴基斯坦陆军开始寻求更新换代的火炮,并对中国制造的SH-1型155毫米车载榴弹炮表示兴趣。然而,这款火炮的精度并未达到预期,巴基斯坦要求中国对其进行改进。
随后,中国根据巴方需求改进了SH-1型火炮,推出了SH-15型155毫米车载榴弹炮。这款新型火炮的射程可达40至50千米,并且在精度上进行了强化,能够与印度的先进火炮进行有效抗衡。SH-15型车载榴弹炮采用液气悬挂系统,在山区地形中能够灵活调节炮位,提高了机动性和射击精度。这款火炮的价格相较于其他同类产品更为低廉,成为巴基斯坦军队更新装备的首选。
四:结语
2025年5月7日的印巴冲突,双方进行了长达12小时的炮击对决。巴基斯坦在这场炮战中充分利用了山地的地形优势,将SH-15型155毫米车载榴弹炮隐藏在山谷和丛林中,采用分散射击与集中火力相结合的策略,成功摧毁了印度部分炮兵阵地,击毁了多辆装甲车辆,并重创了印度步兵。这一系列精准的炮击有效遏制了印度陆军的地面进攻,成为这场冲突中的转折点。
这场战斗不仅展示了双方炮兵力量的差距,也让人们见识到了火炮在现代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。随着SH-15型155毫米车载榴弹炮的投入使用,巴基斯坦的火力得到了显著增强,也让印军在未来的战斗中不得不面对更强大的敌手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盈亚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